广袤的藏区,一向给人以陈旧传统、奥秘悠远的形象:路程络绎于崇山峻岭间,凹凸不平反常险阻;农牧民白日骑马放牧,夜里在帐子里喝酒歌唱,过着古拙单调的游牧日子……
可是,“目睹”推翻“耳闻”。记者走进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四川藏区,发现这一切早已成了曩昔的“传说”。现在的藏区,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畅通无阻的雪域“天路”、整齐高雅的藏式民居、时髦现代的藏族青年……它已不再是你从前“认为的”那个姿态。
德国学生:“原认为藏区空阔荒芜,没想到我国最美的九寨沟就在那里,并且处处是美景,处处像人世的天堂”
本年暑假,德国学生KonstanzeJosefine参与“欧洲熊猫粉丝团”,前往四川藏区红原、若尔盖观赏调查。动身前一天,KonstanzeJosefine心里还有些坐卧不安:“曩昔传闻那里又乱又差,不知道安不安全,路上危不风险?”
沿着213国道前行,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一路上风光旖旎,KonstanzeJosefine严重的心境有些舒缓。
从成都到红原,400多公里的路程,KonstanzeJosefine他们足足开了快9个小时。“路况的确有点差,但不是原认为的路欠好,而是前来自驾游的人太多了。越挨近景区,车子越多,太堵了。”KonstanzeJosefine说。
在红原县月亮湾景区,迎面而来的大草原,让KonstanzeJosefine他们登时振奋了起来。KonstanzeJosefine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断,敏捷地转发到朋友圈上。
“在欧洲,很多人没到过四川,但我们都知道九寨沟。”KonstanzeJosefine说,“没想到,‘童话国际’九寨沟就在藏区,并且不只只要九寨沟,藏区处处是仙界,是人世天堂!”
其实,早在上世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就给国际描绘了一个充溢吉祥、安静、永久和奥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那里有崇高的雪山,幽静的峡谷,安静的湖泊,美丽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富丽堂皇的古刹,宛如一座“世外桃源”。
惋惜,因为曩昔交通阻塞,这些仙界往往让人难曾经往、遥不行及。这几年,四川快速推动藏区交通根底设备建造,完全打破了这一为难。
本来的四川藏区,没有一座机场,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没有一寸铁路。现在,一条条“天路”畅通无阻:成(都)兰(州)铁路、(四)川(西)藏铁路加快建造,都(江堰)汶(川)高速通车了,雅(安)康(定)高速、汶(川)马(尔康)高速已开工建造,藏区公路通车路程已超越4.5万公里,近多半城镇通油路、逾九成行政村通公路……
交通便当了,风景如画的藏区天然成了四川旅行的“热土”。以九寨沟为例,每年要招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前来,九黄机场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盈余的支线年四川藏区完成旅行总收入323.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倍多。
骑马放牧,赶着牦牛四处游走;夜宿帐子,喝酒歌唱自娱自乐……在许多人的心里,藏族大众的日子古拙而简略。
不久前到藏区出差,让北京市民史静明“大跌眼镜”——现在,藏区大众的日子,和城里并没什么不同。
史静明在石渠县蒙宜乡蒙宜二村见到了格拉。格拉告知他,曩昔,我们一向过着“一顶帐子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日子;直到2009年,政府施行了“藏区牧民久居举动方案暨帐子新日子举动”。
在政府的赞助下,农牧民们搬进了聚居点。每年夏天,我们带着政府免费供给的帐子以及太阳能照明设备、牛奶分离器等“九件套”去放牧;冬天又回到聚居点,和白叟、孩子一同日子。
“修房子,政府出了4万多元,自己出了2万多元,还增加了一些家具和电器。”格拉说,“通水、通路、通电,久居点还有校园和医院,日子便利多了。这两年还修了牧道,现在都骑着摩托去放牧呢!”
这两年,在牧民久居举动方案的根底上,四川省又施行了藏区新居方案。据统计,2014年,四川藏区发动美好美丽家乡新村建造47个,有两万户农牧民住上了新居。
“偏僻败落的村庄、坑坑洼洼的路程、内向害臊的少女……”这是10年前四川藏区给澳大利亚驻成都领事馆副总领事艾德威留下的深刻形象。没想到,10年后再次走到那里,藏区的改变让艾德威“惊呆”了。
在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里,传闻公司出产的奶粉不只在成都有卖,还销往了香港,艾德威忽然反响过来。“我喝过你们的耗牛奶,滋味很不相同,有点黏稠,很好喝。在成都,这个牛奶卖得一点都不比我国卖的澳大利亚的进口奶粉廉价。”
更让艾德威难忘的,仍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行的那场联谊会。当地藏族大众罗让扎西现场厚意地演唱了一首《yesterdayoncemore》,让艾德威和其他几个国家的领事们拍手拍手,“没想到,藏族大众还会唱英文歌,真凶猛!”
家门口就有图书馆、文化馆,政府免费发放的太阳能“马背电视”,连放牧都能收看到电视节目……这几年,跟着交通的改进、通讯的快捷、旅行的开展,加快了藏区与外界的融合与协作,将现代文明愈加快速地注入这片陈旧的土地。
停学在家的放牛娃、请假回家帮助挖虫草的小学生……在刚刚参与工作的成都初中教师刘欢心中,这是她对藏区教育情况的模糊形象。
学前教育遍及缺失,高中教育水平单薄、入学率远低于全省中等水准……这的确也是四川藏区曩昔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但是,真实到了藏区,刘欢和那里的教师们一沟通,登时“傻眼”了。“藏区新修的一幢幢校园很漂亮,电教设备设备齐全,有的校园还安装了先进的现代长途教育系统。”刘欢说。
在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刘欢见到了藏族阿妈勒吉。她的小孙女在乡里的幼儿园上学,立刻就要开学了。阿妈说:“曾经乡里没有幼儿园,娃娃都‘敞放’(处处乱跑)。现在校园很漂亮,上学不光不花钱,还包吃包住,曩昔想都不敢想。”
在造访时,刘欢发现,更受农牧民欢迎的,仍是“9+3”免费教育方案。这项工程自2009年发动以来,经过安排农牧民子女到内地免费承受中等职业教育,已处理了1万多名农牧民的读书和就业问题。
“没想到,藏区孩子能免费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比内地娃娃还美好呢!”刘欢说。
一盏油灯照明、伸手不见五指……在很多人眼中,藏区的夜晚可能会漆黑一片。但是,最近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义诊的成都医师赵明却猛地发现,藏区处处都是“不夜城”。
路上,崇山峻岭间一座座巨大的电力铁塔让他不由感叹,那是怎么装上去的?更让他惊喜的是,就连偏僻的村里,都现已通电了。
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新甘石“电力天路”和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为全面处理无电户通电问题打下了决定性根底。
石渠县是四川藏区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逾4000米,曩昔有着“太阳部落”的称谓。本来,雅砻江上两座“孤网”运转的水电站曾是全县用电的仅有来历。每年冬天,河流一结冰,电就断了。2012年,“电力天路”修到了石渠,“太阳部落”也永久告别了漆黑的冬天寒夜。
白玉县热加乡藏东村不久前也刚刚通上电。乡民索朗达吉说:“曩昔,晚上照明只能点油灯,取暖只能烧牛粪,现在总算告别了苦日子。”
数据显现,“十二五”期间,四川藏区全社会用电量从58亿千瓦时增长到109亿千瓦时,增幅达88%。本年底前,四川藏区最终一批“无电村”将被悉数点亮。
“现在的藏区,你有太多太多的‘想不到’。原认为医疗条件很差,但县乡医院硬件设备仍是不错的,小病根本不必出乡了;原认为吃的只要牛羊肉、糌粑、酥油茶,现在什么都能吃到了……”赵明说。(记者房方、叶建平、董小红、吴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