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文艺赋能乡村。婺城区文联组织区作家、摄影家深入开展采风创作,推出了一批扎根大地、聚焦乡村、饱含深情的写实之作。即日起在《今日婺城》推出系列报道。
天还蒙蒙亮,婺城区塔石乡上阳村党支部书记项忠新骑上电瓶车准备巡村。一圈下来,他和村民一起来到田间地头,开始忙碌起来。眼下,上阳村的蜜薯迎来收获期,村民们每天忙碌地采挖、分拣、装箱,畅销各地。这些年,上阳村的变化慢慢的变大,生活条件慢慢的变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美”,很多在外打拼的村民都回到了村里。
在村民眼中,上阳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古朴美丽,是一个隐藏在绿水青山中的“明珠”。每年夏天,这里都是避暑的好地方,来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除了玩水,游客可以在此参观古建筑,仰望有5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情侣”,了解西楚霸王项羽后裔的生活,聆听粟裕将军留下的红色故事……
沿蜿蜒山路往婺城南山腹地行驶一个多小时,便抵达塔石乡上阳村。这里坐拥绝佳自然禀赋优势,山林苍翠如黛,溪水澄澈见底,水中鱼虾清晰可辨;村口树荫交织成天然屏障,清风拂过带来山林草木的清新气息,一幅山水交融的秀丽画卷就此展开。
古村与自然共生,上阳村的风景里藏着岁月沉淀的诗意。村口那两棵树龄超500年的南方红豆杉,是村内标志性的自然景致,村民们亲切称其为“情人树”。两棵古树相傍而生,枝繁叶茂,平均冠幅达13米,胸围424厘米,树高26米,粗壮主干覆着青苔,枝条上系满的红布条随风飘扬,更添灵动韵味。伴随古树的还有一段悲情传说,相传百年前村中女子苦候求学情郎,终因相思成疾离世,男子归乡后亦殉情而去,这让古树多了几分浪漫与深情。
上阳村,不仅有原生态的秀丽风光,而且有美丽乡村建设后的绝佳环境。村口宽敞雅致的观景廊桥,是村民茶余饭后闲话家常、休憩纳凉的好去处,廊桥下溪水潺潺,廊桥上清风阵阵;周边清水平台、村口景观相映成趣,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上阳村处处透着舒适惬意。
项忠新说:“我们村山好水好空气好,这些年环境慢慢的变好,产业慢慢的变多,家家户户都盖起新楼房,住在这里特别幸福。”
如今,走进上阳村,村容干净整洁,溪水清澈流淌,古树葱郁挺立,村民笑容灿烂,既有山水相映的秀丽风光,又有宜居宜业的和美氛围,更有“红色经典”与“项氏文化”的独特魅力。上阳村,吸引着慢慢的变多人前来探寻这份藏在南山腹地的美好。
上阳村,元代始建村,清代乾隆年间项氏在此定居并发展为村中大姓,而村里的项姓村民均为西楚霸王项羽的后代,独特的项氏宗族文化至今仍在村中传承。这个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的村落,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汇聚之处,过去村民依托便利交通与山林资源,建起了早期的木结构建筑群,又因深居山区避开了改朝换代的战火,历代建筑得以完好留存,尤其是明清婺派民居,保存尤为完整,全村古建筑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上阳村依托山水走势坐东朝西,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最亮眼的名片当属村内那条保存完整的老街。这条老街始建于明末、兴盛于清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曾是龙游到遂昌的交通要道。老街呈倒“Z”字形走向,由北往南折向东再折向南,全长300米、宽3米,路面由大小深浅不一、造型多样的鹅卵石铺就,入口处的门楼题有“带水环流”四字,颇具古韵。老街两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33幢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多为两进式民宅与店铺混合形制,中间设有天井,两侧配有厢房,白墙黛瓦、雕梁画栋间,马头墙高高耸立,雕工精致的木格花窗半开半掩,大多保存完好。
老街上的16号民居住着89岁的戴桂弟,这处四合院走马楼是她丈夫项达词祖上所建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门口“元宝山”寓意吉祥,建筑过梁处石构雀替、门簪及“瑞日祥云”砖雕字牌尽显匠心。往里走的明代项氏宗祠“有恒堂”宽敞气派,门上“先祖是皇”,“皇”指的是项羽。后檐“有恒堂”匾额及楹联颇具历史感,对面小广场的项羽雕像和李清照的名句,更添怀古氛围。
上阳村的市级文保单位存义堂为清末建筑,主体是三间二层砖木结构,占地约4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分布仓门、明堂等建筑,设五重门,门楼上“百世齐家”与中堂“龙章宠赐”牌匾尽显庄重。凭借深厚底蕴,上阳村2022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2023年获评第七批浙江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
当晨雾漫过田垄,上阳村已一片热闹,这两个月正是120多亩榴莲蜜薯采收的时节。轻轻剥开裹着浓郁紫红的薯皮,内里漾开暖融融的金黄,入口时,香甜在舌尖弥漫,软糯的口感连带着山野的清新气息,成了难忘的味蕾记忆。上阳人总笑着说,这口小香薯,保准你吃了还想再吃。
这份独特的风味,是山水对这片土地的馈赠。山村特有的丰富沙土资源,让薯块自在生长;昼夜交替间的较大温差,悄悄将糖分酿成蜜般的甜;更有天然山泉水带着山间的清冽,灌溉出小香薯的滋味。每一颗从土里刨出的小香薯,都裹着上阳的风、上阳的露,藏着大自然最本真的味道。
近年来,为了让这份山野珍味“飞出”大山,上阳村打造了特色品牌“薯于你”,统一收购、包装、销售和配送的方式,打开了广阔的市场,还通过白塔共富馆、“婺城拾珍”品牌展销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拓宽了销售经营渠道,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如今,小小的香薯早已是点亮村民生活的“黄金”产业。“今年小香薯产业预计将为村集体带来约15万元的经营性收入。”项忠新的话语里,藏不住满满的期许。
待到9月小香薯采收结束后,同样藏在上阳土壤里的“金疙瘩”浙贝母即将“奏响”新的田间乐章,“小香薯-浙贝母”高效轮作模式,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的增收路径。不久后,山间的药香将会飘向更广阔的市场,山地在“一季接一季”中成为乡村振兴的沃土。
暮色四合,上阳古街的民宿也迎来了一天中的忙碌时刻。这两年,上阳村“修旧如旧”,流转了村内多户闲置农房,在保留古民居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建成“共享农屋”。踏入院中,白墙黛瓦依旧覆着岁月的痕迹,木窗棂还留着旧时的雕花纹路,推门而入,却见现代的简约装修,住客们围坐厅中,或品一杯山茗,或举着相机打卡。“村庄建设得慢慢的变好,回村发展的人也慢慢变得多,现在村里有不少民宿、文创,文旅也成了发展新路子。”项忠新说。
当清风掠过廊桥,当蜜薯甜透心间,当暖阳洒向古街,上阳村始终以最动人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到来的日子。或许,上阳的美好,就藏在这份“不疾不徐”中,不辜负山水的馈赠,不忘却历史的沉淀,它像一颗被群山温柔守护的明珠,闪耀着传统的光芒,又迸发着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