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业余根雕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对各种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美和艺术的追求成为她心中不灭的梦想。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她一步一个脚印,带头将广大妇女集中起来,成立石屏县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一针一线带动当地广大农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她就是红河州最美绣娘张华。
2001年师范专业毕业后的张华没选参加教师招考,而是带着对追求艺术的执着,踏上了自谋职业的漫漫长路。通过拜师潜心学艺,张华用了近10年的时间四处寻访民间艺人,并掌握了制作麦秆画、羽毛画、刺绣的精髓,在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她创办了“麦羽轩”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室。2018年石屏县脱贫攻坚战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张华便开始琢磨着如何让非遗技艺有效传承发展,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
张华和记者说,当时想要带动当地的贫困妇女能在家里也可以就业,觉得刺绣产业是可发展的。2018年,在县妇联的帮助扶持下,张华带头成立了石屏县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动员吸纳400余名贫穷的地方妇女加入了合作社。
从此,张华踏上了传承非遗技艺,助推妇女脱贫致富的新征程。为解决农村妇女没时间参加系统长期培训的实际困难,张华精心设计刺绣技法、刺绣材料应用、刺绣图案配色、文创产品研究开发等刺绣专业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在县妇联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将刺绣培训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将刺绣技术送到家门口,进村入户,针对妇女刺绣技艺的短板弱项,开展免费刺绣技能培训,提升妇女刺绣技能,坚定其参与刺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目前,合作社共培训农村绣娘1500余名,其中高级绣娘200余名,中级绣娘1300余名。
为进一步促进刺绣产业规模化发展,县妇联建起了3个刺绣扶贫车间,建成一个集培训、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刺绣展厅,联动7家刺绣企业,为刺绣产业发展打牢了基础。
通过“合作社+公司+绣娘”“统一订单→分散加工→统一收购”等经营模式,将千家万户变成刺绣产品生产车间。家厂结合的方式把生产工序化整为零,促进形成“背着娃,绣着花,既赚钱,又养家”的居家就业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妇女就业、顾家两难全的矛盾。
为推动花腰彝刺绣产业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动更多妇女增收致富,张华努力拓宽产品销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富有时代特性的花腰彝服饰。与县妇联通力合作,引入云南艺术学院设计人才及本地乡土人才,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定位,设计研发出花腰彝刺绣衍生产品,包括服装、包、饰品、彩妆、文具等9大类120余小类,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花腰彝刺绣产品逐步融入市场,受到消费者好评。
目前,石屏县花腰彝刺绣产业正蒸蒸日上,带动10000余名妇女去参加了,签约绣娘年人均增收6000元,全县刺绣产业总产值3000万元,为广大妇女增收致富铺设了一条锦绣之路。
我来到合作社以后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经济方面有了改善,也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作为绣娘,我们既要学好传统的刺绣,也要学习更多的新事物,学习其他的绣法,把传统的刺绣和新事物相结合,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产品来了解我们的刺绣文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张华创作的羽毛画、麦秆画、刺绣作品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州级的比赛、展示,并多次获奖。并获得麦秆画、羽毛画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屏拔尖乡土人才、最美带头人、红河州三八红旗手、红河州最美绣娘、红河工匠等荣誉称号。石屏县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也先后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刺绣产业这项农村朝阳产业的带头人、引路人,我将一如既往,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用自己的努力与执着,带领姐妹们在美丽家园建设中,书写好“匠心逐梦·巾帼建功”的动人故事。